很多人在急需用钱时会选择网贷平台,但面对平台收取的“月费率”,不少人心里犯嘀咕——这到底合不合法?本文结合《民法典》和金融监管规定,拆解月费率背后的门道,教你怎么避开高息陷阱,同时提醒大家选择正规平台的关键方法。搞懂这些,借钱也能少踩坑!
前阵子有个粉丝私信我,说在某平台借了1万块,合同上写着“月费率1.5%”,他以为一年利息就是18%,结果实际还了2100多。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:不是应该1800吗?多出来的300块哪来的?
关键就在这里:很多平台把利息拆成了“利息+服务费”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680条,借款利息不得预先扣除。但有些平台会玩文字游戏——月费率1.5%可能包含0.8%的利息和0.7%的服务费,这样算下来实际年化利率可能超过24%!看合同是否单独列出服务费(很多藏在附件里)用IRR公式计算实际利率(手机计算器就能算)
去年有个真实案例,某平台因为把月费率做到3%,被法院判退还不当得利。根据最高法司法解释: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年利率≤15.4%(4倍LPR)绝对安全区15.4%-24% 已还部分不支持追回超过36% 违法必须退还
但这里有个坑要注意!有些平台会把费用拆到不同名目,比如:借款管理费风险保障金信息服务费
这些费用如果实质是变相利息,法院在审理时会合并计算,超过法定上限的部分可以不还。
上个月刚帮读者处理过类似纠纷。某平台宣传“月费率0.99%”,实际加上各种手续费后年化达到28%。这种情况可以:第一步:保存所有电子合同和还款记录第二步:向银保监会官网提交书面投诉第三步:通过法院主张超过24%部分无效
有个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:2022年金融办发过通知,要求所有放贷机构必须明示年化利率。如果你发现平台只标月费率不写年利率,直接可以向当地金融监管局举报。
昨天跟银行朋友聊天时,他透露了个行业内幕:持牌机构月费率通常在0.6%-1.2%之间。给大家整理个对比表格: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渠道类型月费率范围是否上征信商业银行0.3%-0.9%是消费金融0.6%-1.5%是网络小贷1%-3%部分上
重点提醒:遇到这3种情况立即停止借款!要求提前支付保证金合同出现“砍头息”字样实际到账金额少于合同金额

今年3月刚实施的《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:不得以日利率、月费率等模糊宣传手段误导消费者。最近观察发现,支付宝借呗、微粒贷等头部平台都已改成直接展示年化利率,这是个好现象。
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借钱前务必先算清总成本。有个简单算法:月费率×12×1.8≈实际年利率。比如月费1%,年利率大概21.6%,已经接近法律保护上限了。
如果看完还有疑问,记住这个口诀:“费率利息要分清,合同条款逐行盯,年化利率是底线,超出红线可不认”。希望大家都能安全借款,聪明用钱!